古典健美到底是什麼?和傳統健美、健體又有什麼差別?
很多人剛開始接觸健美比賽時,都會在這三種項目之間搞混,甚至不知道該從哪一個開始準備。比起極限肌肉量,古典健美更強調比例、線條與姿態,是介於美感與肌力之間的體態藝術。
本文將從比賽類型的差異開始,帶你理解古典健美的訓練邏輯、飲食策略、服裝與動作規範,並分享實際備賽流程與常見誤區。如果你正考慮踏上舞台,或只是想看懂這門身體美學的細節,這篇文章會給你完整的方向參考!

🏛️ 什麼是古典健美?和傳統健美、健體有什麼不同?
當初剛開始接觸健美比賽時,我也有過一樣的疑問:健體、古典健美、傳統健美到底差在哪?怎麼那麼多分類?後來看了幾場地方賽與線上比賽重播,才逐漸拼湊出這三者之間的「風格差異」與「審美邏輯」。
這些分類不是為了讓人眼花撩亂,而是因應不同體型、目標與表現方式,給出更合適的競技舞台。以下是我整理給初學者看的簡易版本,也融入我自己初次評估時的觀察與筆記。
傳統健美:極限肌肉量與分離度的巔峰挑戰
傳統健美(Bodybuilding)是最早期、最純粹的比賽形式,評分重點在於肌肉的體積大小、清晰分離度與整體協調。選手幾乎不受體重限制,因此可以放心追求最大化肌群發展。
我第一次看到傳統健美選手在台上擺出「Most Muscular」的動作時,震撼感比任何健身影片還強烈。整體線條像雕刻一樣浮出來,皮膚下看不見任何脂肪,連血管都像地圖一樣清晰。這種等級的身材,需要的是極高的訓練量與飲食控制能力。
但同時也要說,這不是每個人都能負荷的比賽型態。對於骨架小、腰圍細、肌肉維度尚未開發完全的新手來說,進入門檻相對較高。

古典健美:黃金比例、線條與姿態的完美結合
古典健美(Classic Physique)是在傳統健美與健體之間誕生的「第三路線」。它不強求極限肌肉量,而是將焦點放在對稱、比例與藝術性上——這也正是它吸引我的地方。
古典健美會根據選手的身高設立體重上限,意圖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健康、協調、比例佳」的範圍內呈現體態。這讓我第一次覺得,健美不只是比大,還可以比「漂亮」。
我自己第一次認真研究古典健美,是在看 Chris Bumstead 的舞台影片。他的體態不是最壯,但站上去卻讓人完全移不開目光,那種「整體形體像雕像一樣」的美感,才讓我第一次想:「或許我也能試著朝這個方向努力。」

健體:生活感與上半身線條的入門舞台
健體(Men’s Physique)是這三種中最「輕量級」的比賽形式,也是最多人初次參賽的選擇。選手穿著沙灘褲,只評比上半身線條、肩胸比例與整體外型,不會展示腿部肌群,也不要求傳統的健美指定姿勢。
我身邊有好幾個朋友,就是從健體開始,比完一場才漸漸轉向古典或傳統健美。健體更注重外型整潔、肌肉線條乾淨與展現自信的舞台風格,比較像是健身模特兒與陽光形象的結合。
若你目前的腿部發展還不夠、對擺姿不太熟悉,又想先體驗比賽氛圍,健體是一個非常合適的起點。
下面這張表整理了這三個比賽項目在穿著、評分重點與身體條件上的不同,方便快速理解三者的風格定位與比較重點:
項目 | 穿著 | 評比重點 | 是否看腿部 | 身體條件適合誰 |
傳統健美 | 小三角比賽褲 | 體積、分離度、整體肌肉協調 | ✔️ | 高肌肉量、厚實骨架者 |
古典健美 | 中高腰比賽褲 | 黃金比例、對稱、線條、姿態美感 | ✔️ | 細腰、比例好、有雕塑美感者 |
健體 | 沙灘褲 | 上半身線條、體脂、舞台自信感 | ❌ | 初學者、腿部較弱者 |
▋延伸閱讀:2025 全台健美比賽必備指南|行事曆、評分標準與備賽攻略

🎯 怎麼判斷自己適合哪種比賽項目?從體型與目標評估出發
當我第一次開始思考「如果真的哪天想參加比賽,我應該走哪一條路線?」時,腦中其實一片混亂。不是因為沒有資訊,而是因為網路上的每種說法都很極端:有的說健體只是給初學者、有的說古典才是真正的審美派、有的則說傳統健美才是王道。
但現實是:每種比賽項目都有適合的人,也有它的侷限與風格。
以下是我後來自己歸納出來的三個評估方向,如果你也正在觀察自己的身型發展或訓練目標,希望這些會對你有幫助。
腿部肌群發展成熟與否,是起點之一
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在聚光燈下展現大腿,健體或許是更適合的入門點。
像我剛開始練腿時,蹲個 50 公斤都覺得膝蓋不太聽話,腿型也還沒穩定,那時候看著古典選手擺出「腹肌與腿部展示」的動作,只覺得離自己非常遙遠。但我身邊也有朋友,腿部發展得很快,就選擇從古典入手,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比例優勢在哪。
所以這不只是練不練得出來,而是現在的你適不適合用腿部加分。如果腿部還沒發展起來,不代表不能比賽,而是可以先從只評上半身的健體開始,讓自己熟悉賽場與節奏,再慢慢跨向其他級別。
你對「肌肉體積」還是「線條比例」更有熱情?
每個人對理想體態的想像不太一樣,而這也會影響你對比賽的選擇。
我認識一些傳統健美選手,會花上好幾年專注堆積肌肉量,不怕變壯、不怕寬大,只求整體壓迫感能碾壓對手。但我也認識走古典健美路線的人,他們更重視肩腰比、擺姿線條與動作的完整度。
你可以這樣想:
- 傳統健美像是超級跑車,重裝上陣、引擎全開,不在乎日常好不好開,只要站上舞台的那一刻,全場都得讓位。它講究的是極限肌肉體積、乾度與力量感的爆發,就像重機械感十足的狂野機具。
- 古典健美像是古代雕像,講求對稱、比例與線條的藝術性。它不是最壯的,但卻是最難忽視的,像一座精雕細琢的大理石作品,不靠壓迫感取勝,而是用美學說服你。
- 而健體就像時尚健身模特兒,介於生活與競技之間。身材要緊實、有線條、有舞台自信,但不需要極限增肌。穿著沙灘褲、展現自然感與上半身的整體協調,就像走在健身品牌廣告裡的型男。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有你更喜歡哪一種。這個偏好會決定你在訓練上要投入什麼,像我個人比較喜歡有美感、有控制感的動作呈現,就會傾向朝古典健美的方向發展。
▋延伸閱讀:2025 全台健美比賽必備指南|行事曆、評分標準與備賽攻略
腰圍、骨架與身體比例,也會影響表現優勢
有些條件是可以透過訓練改變的,但有些先天的比例,則會讓你在某些比賽中更有優勢。例如:
- 腰圍自然偏細、骨盆小、骨架窄的選手,在古典健美裡會更容易呈現出「倒三角」的經典身型。
- 骨架厚實、腰部較寬的人,則可能在傳統健美中更具壓迫感。
- 四肢細長、肌肉附著點好的人,在健體中則能呈現流暢且緊緻的線條。
我當初是自己拍照、錄影,再請教練幫我看哪個角度比較吃香,從中找出自己最能發揮的項目。你也可以從身高、四肢比例、腰臀比這些地方去觀察,找出你「天生就比較上相」的方向。

📐 古典健美怎麼練?打造線條、比例與氣場的訓練法則
很多人以為古典健美只是「沒那麼壯的健美」,但實際練下來你會發現,它比你想的還挑戰。不是因為重量不夠重,而是每一處細節都必須精緻到幾乎沒有容錯空間。
我剛開始嘗試以古典健美的邏輯訓練時,最大的不習慣就是:不能只想著「推多重」,而要思考「這個角度是否有讓線條被看見」、「這個部位有沒有和整體比例搭起來」。那是一種從雕刻體態的角度來做訓練的轉變。
雕塑倒三角與線條:關鍵部位訓練建議
古典健美選手的代表體態,是那種一眼看出肩寬腰細、腿部扎實、整體像雕像般的線條感。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我做了幾項調整:
- 肩膀訓練頻率拉高:每週練 2 次以上,輪替做側平舉(中束)、軍事推舉(前束)與面拉(後束),讓三角肌能全面發展,撐出整個「架構」。
- 背部強化展開度:練習高位下拉時,不再只追求重量,而是調整角度與節奏,專注在背寬與收縮感。單臂划船是我後來加進去的秘密武器,用來校正左右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 腿部不是選擇題,而是基礎分數:以前我常跳過深蹲,現在一週會練兩種腿日,一天以重訓為主(如槓鈴深蹲、硬舉),另一天做雕塑性訓練(腿舉、腿彎舉、弓箭步),確保腿型不會拖慢整體比例。
我會把這些安排整理成一週三~四練的分化訓練,搭配拍照追蹤進度。不是天天練,而是每一次練習都帶著「塑型」的目的而不是單純堆量。
姿態控制與對稱美感:擺姿能力也是訓練的一部分
練古典健美,不只是在重量區出力,更是在鏡子前學會如何站、如何轉、如何擺。
有一陣子我每天練完會花 10 分鐘做 posing 練習——擺前雙臂展胸、背後雙臂展背,甚至站側面看自己的肩線是否下沉。久了你會發現:擺姿不只是姿勢,而是一種肌肉與意識的連結訓練(mind-muscle connection)。
那段時間我也會錄影片慢速播放,檢查站姿、轉體是否穩定,甚至是臉部表情有沒有自然。因為你站得再好,如果抖、歪、僵,就失去了「古典感」。
這些擺姿能力不能靠比賽當天才練,是從訓練過程中一點一滴磨出來的。
- 練傳統健美,靠的是極限肌肉的厚度與密度;
- 練健體,展現的是線條清晰與台風自信;
- 而練古典健美,你追求的是線條、黃金比例與姿態掌控的精準度。
這一類訓練不只是讓你更壯,而是讓你練出讓人看了會停下腳步的那種「協調感」。

🍽️ 古典健美怎麼吃?從增肌到減脂的飲食策略
如果說訓練是雕刻體態的輪廓,那飲食就是讓成果被看見的關鍵。
我一開始也以為只要控制熱量、有挑食材就好,但實際操作才發現:古典健美的飲食邏輯,是圍繞在「吃得夠、長得準、不走鐘」這幾件事上。
它不像傳統健美那樣可以無上限地增肌,也不像健體那麼強調體脂單一數字,而是要在不同階段中維持一種「控制與彈性兼具」的策略。
增肌與減脂飲食規劃:每一口都為體態服務
當我進入第一個「增肌週期」時,最難適應的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剛剛好」。古典健美不允許你在增肌期膨脹到失控,因為一旦腰圍變寬、線條糊掉,後面減脂時就會變得非常辛苦,甚至可能失去比賽優勢。
我的經驗是:
- 增肌期維持每日熱量盈餘 10~15%,主食與蛋白質比例提高,但避免過度油脂攝取。
- 減脂期則緩慢下降熱量,每週約降低 200–300 大卡,目標是保留肌肉量、修飾線條,不是快速瘦身。
我會搭配身體組成追蹤(InBody)與每週 progress photo,觀察是否有「吃撐了但沒長對地方」的情況,再微調碳水與蛋白比例。
高蛋白怎麼吃?補充建議與乳清蛋白的實用搭配
從我開始進入系統訓練以來,每天最穩定的一件事就是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這是肌肉修復、成長、維持體態的基本需求。
一般建議是:
- 增肌期蛋白攝取量:每公斤體重 2–2.2g;
- 減脂期因應熱量下修,可提高至 2.2–2.5g/kg 維持肌肉量。
但老實說,一天真的很難從三餐吃夠這麼多。我後來會安排固定在訓練後 30 分鐘內補一杯乳清蛋白,再搭配香蕉、燕麥或一點堅果,當作快速吸收的「修復組合」。
其中我最常喝的是 ALL IN 乳清蛋白,口味穩定、吸收快,也不容易有腹脹或乳糖不適的問題,對備賽期間的腸胃負擔非常友善。尤其是減脂期的時候,喝一杯低熱量高蛋白的乳清,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猶豫」。
補充品不是萬能,但當你的生活進入備賽節奏後,這些小工具的穩定度,往往比意志力還可靠。
你不需要天天水煮雞胸,但你要知道每一餐在幫你達成什麼目標——是增肌、維持,還是修線條,飲食控制是為了讓你的身體成為那座你親手雕出的雕像。
▋延伸閱讀:乳清蛋白推薦懶人包|7 大選購準則與 13 款熱門品牌評比總覽

🩳 古典健美的服裝與指定動作有哪些?新手須知一次看
當我第一次看古典健美比賽影片時,除了注意選手的身材比例,更讓我驚訝的是——原來服裝和動作都有明確規定,甚至會直接影響評分!
如果你也正準備參賽,或只是想更了解古典健美的實際樣貌,這部分的基本規範與姿勢練習,就是入門的第一步。
比賽穿著規範:中高腰比賽褲不是隨便選的
古典健美選手必須穿著中高腰的比賽褲(posing trunks),這種設計是為了展現腿部線條、臀腿比例與腰線收束度。
不像健體選手穿沙灘褲遮住腿部,古典健美的服裝幾乎沒有遮掩空間,不僅展示你的肌群完整度,也突顯身形比例的真實狀態。這意味著:服裝本身,就是你比賽表現的一部分。
我自己第一次試穿比賽褲的時候有點不習慣,因為它的剪裁會逼你意識到:「你的線條在哪裡沒修乾淨,哪裡還可以更好。」從那天開始,我就知道訓練和外型的每一分細節,都有它的舞台用途。
七大指定姿勢介紹:不是站得穩,而是擺得漂亮
古典健美比賽的「指定動作(Mandatory Poses)」是評審用來觀察選手肌群發展、比例協調與控制能力的核心依據。
一般會要求以下七個動作,每個動作都要同時兼顧力量感、穩定度與體態呈現:
- Front Double Biceps(正面雙臂彎曲)
- Side Chest(側面胸肌展示)
- Back Double Biceps(背面雙臂彎曲)
- Side Triceps(側面三頭肌展示)
- Abdominals and Thighs(腹肌與腿部展示)
- Classic Pose of Choice(古典自選姿勢)
- Most Muscular(最具肌肉感姿勢)※有些賽事視情況增列
我在剛開始練習時,是用手機架著側錄自己的擺姿,一個動作錄 5 次,每次慢速回放。看自己在哪個角度容易斜肩、哪個轉體不穩,然後一個一個修。
說真的,這比單純練重量還要難上許多,因為你不只要擺得對,還得擺得漂亮、自然、撐得住。
在古典健美的舞台上,動作不是「比賽附加的流程」,而是你體態邏輯的一種表達。練得再好,如果擺不出來,也等於白費。

🏆 如何準備古典健美比賽?從報名到舞台的備賽實戰指南
對多數人來說,真正的挑戰不是站上舞台,而是在那之前的每一天你怎麼撐過來。
我自己第一次認真準備一場比賽時,心裡其實超混亂。光是選哪一場、該報幾個項目、備賽要從什麼時候開始、甚至比賽前要不要塗油、穿什麼顏色的比賽褲……這些看起來像細節的東西,其實全部都會影響最後呈現。
所以我後來幫自己整理出一套簡單的備賽五步驟,分享給也在觀望或準備中的你:
建立目標與心態:比賽不是變完美,而是變更準
有些人練得很好,卻遲遲不敢報名,總覺得「還不夠好」、「還要再瘦一點」、「還沒準備好」——我當初也是這樣。
但你要知道的是:備賽不是一場突擊,而是一個週期。報名其實是你讓自己進入節奏的第一步,而不是等一切完美後才開始。
訂下比賽日程,預留足夠備賽時間
大多數選手會預留 12~20 週(約3~5個月)備賽時間。你可以先上主辦單位官網(如IFBB、中華民國健美協會等)查詢比賽日期與地點,再反推你的訓練週期與飲食計畫。
建議提早安排:
- 報名時程與費用
- 是否報多項目(例:古典健美+健體)
- 賽前是否需預審體重(有體重上限的賽事如古典健美會有分級)
週期化訓練與營養計畫,關鍵在「有計畫的穩定」
備賽訓練不只是練得多,而是練得剛好。我自己的安排是每 4 週做一次調整,把訓練內容分為:
- 增肌強化期(熱量盈餘、重訓主導)
- 穩定雕塑期(熱量維持、開始加入有氧)
- 賽前切割期(熱量赤字、有氧為輔、降低發炎)
飲食部分,搭配固定攝取蛋白質與碳水比例,並用乳清蛋白補足每日需求(特別是賽前控制碳水時,乳清+少量水果或堅果的組合對我來說非常好操作)。
▋延伸閱讀:乳清蛋白是什麼?功效、種類、喝法與挑選指南 1 篇搞懂
賽前準備清單:油塗、彩排、服裝、舞台感
比賽前的那 1~2 週,會有很多「非訓練」的任務跑出來:
- ✅ 賽前去角質+著色塗油(讓線條更清晰、燈光下不會反光)
- ✅ 試穿比賽褲,確保版型與顏色符合膚色與舞台感
- ✅ 擺姿彩排與動線練習,熟悉上台流程與比賽節奏
- ✅ 準備舞台補給品(蜂蜜水、鞋、毛巾、音樂⋯)
我第一次比賽時,就因為沒提早準備服裝,臨時買來的比賽褲太小,腿根部卡住超不舒服,上台時超不自在。那次我學到:服裝、姿勢、動線這些看似「瑣事」,其實都是你表現的一部分。
比賽那天,只是驗收你準備得夠不夠踏實而已。真正難的是那些「看起來沒事,但你每天都得做」的小事。

古典健美的真正魅力,是線條與比例的極致平衡
古典健美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最講究。你得吃得夠準、練得夠細、站得夠穩,才能在燈光下撐出那個「剛剛好」的完美比例。它不只是肌肉的堆疊,更是節奏、意識與對身體極致掌控的一場長期雕刻。
你不需要天賦異稟,也不需要一開始就很強,但只要你願意系統化地訓練、飲食與調整,每一次拍照、每一次擺姿、每一次控制住想偷懶的念頭,都是走在變強的路上。
我自己進入備賽節奏後,最穩定支持我的小工具,就是訓練後的一杯高純度乳清蛋白。
像我現在固定補充的就是 ALL IN 乳清蛋白, 是由健美國手的「獅王」黃建智國手創立的,他在選手時期嚐過國內外無數乳清蛋白,本身為乳糖不耐症體質,為了揮別過去不美好的乳製品經驗,決心使用高品質幾乎零乳糖的乳清創立了 ALL IN。
吸收快、好入口、不易脹氣,口味還多樣化喝不膩,讓我專注訓練與擺姿,不再為飲食分心。
無論你是否真的想站上舞台,古典健美帶來的,不只是體態,而是一種自律與審美兼備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也開始對這樣的過程有點嚮往,那就從今天這一餐、今天這一組開始試試看吧!
▋延伸閱讀:乳清蛋白推薦懶人包|7 大選購準則與 13 款熱門品牌評比總覽
參考資料
- Marcori, A. J., Gamberini, M. G., Nunes, J. P., & Ocklenburg, S. (2024). Do bodybuilders pose symmetrically? Lateral bias analysis in mandatory poses of Mr. Olympia Classic Physique athletes. Laterality, 29(5-6), 487–503.
- Hornberger, T. A., & Farrar, R. P. (2020). Training programs designed for muscle hypertrophy in bodybuilders: A narrative review. Sports, 8(11), 149.
- Partanen, J. V., Laukkanen, A., & Heikkinen, E. (2004). Macronutrient considerations for the sport of bodybuilding.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22(3), 235–242.
- Hackett, D., Ryan, J., & Gifford, J. (2021). Peak week recommendations for bodybuilders: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BMC Sports Scienc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13, 67.
- Mitchell, L., Hackett, D., Gifford, J., Estermann, F., & O’Connor, H. (2017). Do bodybuilders use evidence-based nutrition strategies to manipulate physique? Sports, 5(4), 76.
- Alves, R. C., Prestes, J., Enes, A., de Moraes, W. M. A., Trindade, T. B., de Salles, B. F., Aragon, A. A., & Souza-Junior, T. P. (2020). Training Programs Designed for Muscle Hypertrophy in Bodybuilders: A Narrative Review. Sports, 8(11), 149.
- Michailidis, K., Zaras, N., Balampanos, D., Avloniti, A., Stampoulis, T., Protopapa, M., Pantazis, D., Retzepis, N.-O., Smilios, I., & Chatzinikolaou, A. (2025). Assessment of Body Composition, Bone Density, and Biochemical Markers of a Natural Bodybuilder During Contest Preparation. Applied Sciences, 15(1), 79.
- Chappell, A. J., Simper, T., & Helms, E. (2019). Nutritional strategies of British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natural bodybuilders during competition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16(1), 35.
- Escalante, G., Stevenson, S.W., Barakat, C. et al. Peak week recommendations for bodybuilders: an evidence based approach. BMC Sports Sci Med Rehabil 13, 68 (2021).
- Roberts, B. M., Helms, E. R., Trexler, E. T., & Fitschen, P. J. (2020). 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que athletes.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71,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