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努力跑步、節食、控制體重,卻還是降不下體脂?明明吃得很健康、體重也沒太大變化,但腰圍越來越寬,體態卻越來越鬆?
這些情況,問題可能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搞錯了「該減的脂肪」。
降體脂不是比誰吃得少、動得多,而是搞懂身體在囤什麼脂肪、怎麼囤。特別是常被忽略的「內臟脂肪」,往往才是影響健康與體態的關鍵變因。
本篇會帶你從脂肪種類開始拆解,帶你認識內臟脂肪標準與體脂肪標準差異,找出你無法降脂的根本原因,並整理最實用的減脂策略與常見陷阱破解,幫助你真正有效降體脂。不只讓數字下降,更讓你真正掌握身體的主控權!

📌 你為什麼降不下體脂肪?先搞懂脂肪的種類與來源
體脂肪是什麼?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差異
很多人為了降體脂肪,拼命節食、狂跑步,但效果總是不如預期。問題可能不在你的執行力,而是你搞錯了要減的脂肪種類。
人體的體脂肪主要分為兩種: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
- 皮下脂肪堆積在皮膚下方,是造成外觀鬆垮、身形變圓的主因。
- 內臟脂肪則藏在腹腔深處,包覆肝臟、腸道等器官,不容易看見卻對健康影響更大。
如果你明明不胖,肚子卻很突出;或是體重標準但檢查報告卻說你脂肪過高,很可能就是內臟脂肪在作怪。
想降對脂肪,得先知道自己囤的是哪一種
兩種脂肪,不只位置不同,連減脂方式也有差異:
項目 | 皮下脂肪 | 內臟脂肪 |
所在位置 | 皮膚下方 | 包覆腹腔器官 |
外觀影響 | 看起來鬆垮、脂肪堆積明顯 | 肚子凸但身體其他部位可能正常 |
代謝反應 | 燃燒速度慢,需要長期累積 | 反應較快,飲食改變會迅速見效 |
飲食建議 | 控制總熱量、多攝取蛋白質,避免過度赤字 | 減少精緻醣類、加工食品,增加膳食纖維 |
運動建議 | 重訓+基礎代謝提升為主,有氧為輔 | 有氧運動效果較顯著,可搭配中強度阻力訓練 |
改變速度 | 慢,但可穩定雕塑體態 | 快,短期內能降低健康風險 |
就是說,內臟脂肪是比較好「快速回應」的脂肪類型,只要調整飲食、搭配有氧運動,常常幾週內就能在檢測數據上看到變化。而皮下脂肪則需要更長期的穩定訓練與熱量控制,才能逐步雕塑出線條。
所以,別再只是看體重下降了多少,更重要的是了解「脂肪種類」,找到適合的減脂方法。
脂肪不是壞東西,但過量才是問題
脂肪本身有它的功能:保溫、儲能、保護器官。但當你攝取超過身體需要,或生活習慣長期失衡,就容易讓脂肪「囤錯位置」。
特別是內臟脂肪過多會分泌發炎因子、干擾荷爾蒙平衡,與多種慢性病高度相關,包括:
- 第二型糖尿病
- 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
- 非酒精性脂肪肝
- 代謝症候群
從這一段開始,我們會一步步拆解怎麼正確降體脂肪、內臟脂肪標準怎麼看、又該用什麼方法來有效減脂。搞清楚脂肪的種類與來源,就是改變體態與健康的第一步。
為什麼體脂肪容易囤積?熱量盈餘與荷爾蒙是關鍵
大多數人誤以為「吃多動少」是唯一原因,但其實身體囤脂的背後,還與荷爾蒙、壓力與作息密切相關。
- 熱量盈餘:當攝取熱量長期大於消耗,體內會將多餘能量轉為脂肪儲存。
- 胰島素與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若長期血糖波動大或生活壓力高,會刺激脂肪儲存,特別是內臟脂肪。
- 睡眠與荷爾蒙失調:睡不好也會影響瘦體素與飢餓素,讓你更容易餓、更難瘦。
要真正降體脂肪,不只是控制「吃多少」,還要調整「身體為什麼囤脂」的根本機制。
▋延伸閱讀:減脂菜單一週全攻略|在家備餐+外食三餐規劃技巧,一週瘦 1 公斤!

🔥 如何正確降體脂肪?三大科學關鍵
降體脂肪關鍵 1|打造熱量赤字,但別走極端斷食
「熱量赤字」是減脂的基本原則——每天攝取的熱量少於身體消耗,自然會動用脂肪當燃料。
但你不需要吃得很少、每天挨餓,更不建議走極端斷食或完全不吃碳水。
建議從以下幾點調整:
- 每日至少減少 200~500 大卡的攝取量,讓身體溫和燃脂,不傷代謝
- 避免極端減醣與長時間不進食,否則容易失去肌肉、增加復胖風險
- 用紀錄 APP 追蹤實際攝取(如 MyFitnessPal、健康筆記),才能建立飲食意識
降體脂肪不是靠爆瘦,而是靠穩定減少熱量、持續不間斷的執行力。
▋延伸閱讀:增肌飲食怎麼吃?科學原理+熱量計算+營養策略全解析
降體脂肪關鍵 2|蛋白質與膳食纖維是降脂的營養主角
脂肪雖然靠熱量赤字燃燒,但吃對營養才能幫助你更有效降脂、維持飽足、避免肌肉流失。
重點營養素有兩個:
- 蛋白質:有助修復肌肉、維持代謝、延長飽足感。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 1.2~2g。
- 膳食纖維:幫助穩定血糖、延緩消化,特別是水溶性纖維(如燕麥、豆類、蔬菜)對降低內臟脂肪特別有效。
研究也指出,攝取足夠蛋白質與纖維的人,在同樣熱量下,減脂效率更好、復胖率更低。
想降體脂肪,不是越餓越好,而是吃得對、吃得穩。
▋延伸閱讀:高蛋白食物推薦指南|十大高蛋白食物排名、功效與早餐吃法
降體脂肪關鍵 3|有氧搭配阻力訓練,提升燃脂效率與代謝力
運動是另一個關鍵。光靠節食容易讓身體代謝下降,甚至減掉肌肉而不是脂肪。
有效降體脂肪的運動策略,是有氧+阻力訓練雙軌進行:
- 有氧運動(快走、跑步、游泳、騎腳踏車等)幫助燃燒脂肪、促進心肺代謝
- 阻力訓練(如深蹲、啞鈴訓練、核心穩定)能保住肌肉、提高基礎代謝率(BMR)
每週至少安排:
- 有氧訓練 3~4 次,每次 30 分鐘以上
- 重訓 2~3 次,針對大肌群或功能性動作設計訓練菜單
透過運動搭配飲食,不只幫助你降脂,還能讓身體更緊實有線條,而不是單純變瘦。

⚠️ 你都做了卻體脂卻降不下來?降體脂常見的 3 大陷阱
你可能已經開始運動、調整飲食、甚至試過一些減重法,但體脂肪就是降不下來?
問題往往不在於「沒做」,而是陷入了以下這些常見的執行陷阱:
陷阱 1|只靠運動卻沒控熱量,脂肪反而囤更多
很多人認真運動後,就會「理直氣壯地吃更多」,結果熱量還是超標。
- 運動消耗的熱量,其實比你想像的少(30 分鐘快走約 150–200 大卡)
- 報復性進食容易讓你吃回比運動消耗更多的熱量
- 如果沒有建立「熱量赤字」,體脂肪根本不會下降
📌 解法是:記錄飲食、評估實際攝取量,並將運動視為輔助,不是補償機制。
陷阱 2|熱量吃太少,以為越少越瘦,反而傷代謝
極端節食可能短期有效,但長期下來反而讓你越來越難瘦。
- 長時間吃太少,會讓基礎代謝下降,身體進入「省電模式」
- 肌肉流失會讓體脂率上升,即使體重下降也看起來鬆垮
- 若又缺乏足夠蛋白質,身體會優先分解肌肉當能量,造成代謝惡性循環
體力下降、易疲勞、爆食反彈都是吃太少的後遺症。
📌 解法是:創造溫和赤字(每日減少 200~500 大卡),搭配蛋白質與阻力訓練,才能有效降脂又保留肌肉。
陷阱 3|吃得健康卻爆卡,隱藏熱量沒控好
「明明選的都是健康食物,為什麼還是沒瘦?」
- 健康食物不等於低熱量,像堅果、酪梨、優格都是高熱密度食物
- 自製沙拉加太多油醋醬、優格加蜂蜜果乾,也會悄悄爆卡
- 無糖豆漿、燕麥飲一喝就是 100~150 大卡,累積起來差很大
📌 解法是:別只看食物種類,更要看「總攝取量」。健康飲食≠無上限,建立份量感知是關鍵。
▋延伸閱讀:增肌飲食怎麼吃?科學原理+熱量計算+營養策略全解析

📊 內臟脂肪標準 vs 體脂肪標準|實際差別、怎麼測?
體脂肪標準與內臟脂肪標準,有什麼不同?
雖然內臟脂肪是體脂肪的一種,但它們的測量方式、單位與健康風險並不相同,不能混為一談。
項目 | 體脂肪標準(體脂率) | 內臟脂肪標準(內臟脂肪等級) |
測量對象 | 全身脂肪佔體重的百分比 | 腹腔器官周圍脂肪的相對體積 |
單位 | %(百分比) | 等級(1~59,常見為1~20) |
正常範圍 | 男性 10–20%;女性 18–28% | 等級 1–9 為理想 |
測量方式 | 體脂機、皮脂夾、DEXA | 體脂機(如 InBody)、CT、MRI |
常見風險 | 過高增加肥胖、肌少症風險 | 過高與心血管病、糖尿病高度相關 |
👉 換句話說:你體脂率正常,內臟脂肪仍可能偏高;體脂率偏高,也不代表內臟脂肪一定過量。
所以在減脂時,這兩個指標都要看,不能只看一個。
如何自我評估?體脂肪標準與內臟脂肪標準這樣看最準
想知道自己是否需要降脂,不能只看體重或 BMI,建議用以下三個指標一起判斷:
🔹 體脂率(Body Fat %)|評估整體脂肪比例
測法:體脂機(如 InBody、TANITA)或專業體組成儀
標準值(依 ACSM 建議):
- 男性理想:10~20%|過高:>25%
- 女性理想:18~28%|過高:>32%
📌 體脂率也受肌肉量、年齡、性別影響,需與肌肉量一起觀察才準。
🔹 內臟脂肪等級(Visceral Fat Rating)|判斷腹部脂肪風險
測法:部分體脂機提供等級數值(如 InBody)
標準值:
- 等級 1–9:理想
- 等級 10–14:偏高,建議調整
- 等級 15 以上:過高,建議積極管理
📌 每台機器略有不同,重點是持續使用同一台追蹤趨勢變化。
🔹 腰圍 & 腰臀比|最簡單的初步判斷工具
- 男性腰圍 >90cm、女性 >80cm → 內臟脂肪偏高,風險上升
- 男性腰臀比 >0.9、女性 >0.85 → 代謝風險增加
📌 若你體脂率正常但腰圍偏高,很可能是隱性肥胖型,內臟脂肪過高的狀況。
為什麼體脂率正常,內臟脂肪還是偏高?
很多人屬於「隱性肥胖」,體重與 BMI 看起來都正常,但內臟脂肪偏高,屬於「外瘦內肥」的體態:
- 肌肉量低 → 讓體脂率看起來正常,但實際脂肪集中在腹部
- 脂肪分布不均 → 四肢瘦、肚子凸,其實是內臟脂肪過高
- 久坐、壓力大、吃太精緻 → 讓脂肪悄悄囤積在腹腔而不自知
📌 重點提醒:體脂率是「全身平均值」,內臟脂肪是局部風險指標,兩者無法互相取代。
這種體型的健康風險往往被忽略,但實際上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高度相關。
內臟脂肪正常,但體脂率偏高,又是什麼情況?
這通常是因為皮下脂肪較多,尤其常見於以下族群:
- 女性/梨形身材者:脂肪囤積在臀腿,內臟脂肪正常但體脂率高
- 運動型身材但飲食熱量高者:肌肉量 OK,皮下脂肪略多
- 代謝正常但體重略重者:風險比「隱性肥胖型」小
這種情況下,健康風險相對較低,但若想要體態更緊實、有線條,仍建議透過熱量控制與重量訓練逐步降低總體脂肪比例。
▋延伸閱讀:健身菜單怎麼排?從新手到進階,一週訓練安排與動作範例全整理

❌ 降體脂肪常見迷思破解:別再相信這些方法了!
網路上充斥各種快速減脂的說法,但有些其實對降體脂肪沒幫助,甚至會適得其反。
以下這三個常見迷思,你是否也曾經踩過?
迷思 1|只練腹肌就能瘦肚子?局部減脂是天大誤會
很多人以為做仰臥起坐就能瘦小腹,其實脂肪燃燒是「全身性」的過程,無法靠單一部位訓練來精準減脂。
- 腹肌訓練能強化核心,但不會專門燃燒腹部脂肪
- 想瘦肚子,還是得回歸熱量赤字與有氧+阻力訓練
- 內臟脂肪尤其與飲食與壓力高度相關,不能靠練幾下就解決
📌 正解是:局部鍛鍊可以塑型、雕線條,但要降脂肪還是得靠全身性的燃脂策略。
迷思 2|低醣、生酮、斷食越激烈越有效?
這些方法短期可能有明顯體重變化,但很多時候減掉的其實是水分與肌肉,不是真正的脂肪。
- 生酮與斷食法若執行不當,會造成營養不均、肌肉流失
- 極端節食容易讓人暴食反彈,體脂反而更難降
- 體態看起來沒改善,甚至代謝變差,越減越糟
📌 正解是:選擇自己能長期執行的飲食方式,比追求快速見效更重要。高蛋白、控醣+好油,通常是穩定又有效的基礎策略。
迷思 3|靠按摩、溶脂儀器就能瘦?
減脂沒有捷徑,機器輔助或許有幫助,但不能取代飲食與運動。
- 溶脂、冷凍減脂等療程可能改變局部輪廓,但無法真正大幅降低體脂率
- 若飲食與作息沒調整,脂肪很快又會回來
- 錯誤依賴機器,反而忽略了真正該改變的生活習慣
📌 正解是:把機器視為「輔助」,不是「主力」。真正有效的降脂方法,還是日常的熱量控制與運動。
▋延伸閱讀:減脂菜單一週全攻略|在家備餐+外食三餐規劃技巧,一週瘦 1 公斤!

❓ 降體脂常見問題 Q&A
Q1|不運動可以降體脂肪嗎?只靠飲食控制有效嗎?
可以,但效果有限。只要你能穩定建立熱量赤字,即使不運動也可能讓體脂下降。不過,缺乏運動容易導致肌肉流失、代謝變慢,體態也難以明顯改善。
建議補充 ALL IN 乳清蛋白,幫助你在不運動的情況下也能攝取足夠蛋白質、延長飽足感、維持肌肉量,讓飲食控制更穩定、燃脂效果更明確。再搭配日常簡單活動,整體降脂效率會更好。
Q2|吃得很健康,為什麼體脂肪還是降不下來?
建議先檢查熱量攝取是否過高。許多人以為自己吃得很健康,但其實攝取了過多堅果、油脂或高醣食物,讓熱量悄悄超標。另外,缺乏蛋白質與運動也可能讓肌肉流失、代謝變慢,反而讓脂肪比例上升。
這時可以先調整營養組合,並補充 ALL IN 乳清蛋白,幫助你攝取足量蛋白質、增加飽足感,讓每餐更容易控熱量,同時維持代謝與肌肉量,才能真正降脂不復胖。
Q3|體脂率正常,但內臟脂肪偏高,是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很常見,尤其是看起來不胖但肚子凸出的人。內臟脂肪是體脂的一種,但只集中在腹腔器官周圍,不會明顯影響整體體脂率。
這類「外瘦內肥」的體態通常與久坐、壓力大、精緻飲食有關,即使體重正常,健康風險仍高。建議透過高纖飲食、有氧運動與蛋白質補充來改善脂肪分布。
可搭配 ALL IN 乳清蛋白,幫助你提升代謝、穩定血糖,搭配蔬菜攝取效果更佳,更有助降低內臟脂肪。
Q4|內臟脂肪正常,但體脂率偏高,還需要減脂嗎?
這種狀況常見於皮下脂肪比例偏高的人,尤其是女性、梨形身材或四肢纖細但下半身圓潤的族群。雖然內臟脂肪不高,健康風險較低,但體脂率過高仍可能影響體態、代謝與肌肉比例。
如果你目標是讓身體更緊實、提高代謝力,仍建議透過飲食控制、蛋白質補充與阻力訓練來改善體脂比例。
日常補充如 ALL IN 乳清蛋白,不僅能保留肌肉、促進飽足,也有助穩定代謝、讓身形更緊實有線條。
Q5|每天喝乳清蛋白有助於降體脂肪嗎?會不會造成負擔?
乳清蛋白是高品質蛋白質的來源,在飲食控制與運動期間,攝取足夠蛋白質有助於維持肌肉量、提升飽足感,是許多減脂者會搭配的營養選擇。
搭配均衡飲食與訓練,有助於打造良好的飲食習慣與體態管理節奏。
推薦 ALL IN 乳清蛋白,補充方便、高蛋白、口味多,是不少人日常管理體態的首選之一。
▋延伸閱讀:乳清蛋白是什麼?功效、種類、喝法與挑選指南 1 篇搞懂

降體脂的真正目標:活出更好的體態與生活狀態
減脂的目標從來不該只是體重下降,而是回到健康的身體節奏。不論你是內臟脂肪偏高的「外瘦內肥型」,還是皮下脂肪較多、體脂偏高但無明顯健康異常,降體脂都是一場與生活習慣、壓力、荷爾蒙和平共處的練習。
文章中提到的三大關鍵——熱量赤字、蛋白質與膳食纖維攝取、運動策略搭配,都是能長期執行的降脂核心。而理解內臟脂肪標準與體脂肪標準的差異,更能幫助你判斷自己目前真正的身體狀況,不再被體重數字綁架。
若你在減脂過程中常常食慾波動大、怕掉肌肉、或難以穩定控制熱量,建議你可以選擇一款好吸收、口感佳的乳清蛋白作為日常補充。
推薦使用 ALL IN 乳清蛋白,高蛋白、低脂肪、飽足感強,不僅能幫助你保留肌肉、穩定血糖波動、延長飽足時間,也讓整體飲食結構更好執行!
別忘了,真正能讓體脂降下來的,不是極端飲食,而是可長期持續的好習慣。
▋延伸閱讀:乳清蛋白推薦懶人包|7 大選購準則與 13 款熱門品牌評比總覽
參考資料
- Arciero, P.J., Ormsbee, M.J., Gentile, C.L., Nindl, B.C., Brestoff, J.R. and Ruby, M. (2013), Increased protein intake and meal frequency reduces abdominal fat during energy balance and energy deficit. Obesity, 21: 1357-1366.
- Parikh, S., Pollock, N. K., Bhagatwala, J., Guo, D. H., Gutin, B., Zhu, H., & Dong, Y. (2012). Adolescent fiber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visceral fat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97(8), E1451–E1457.
- Bel Lassen, P., Belda, E., Prifti, E., Dao, M. C., Specque, F., Henegar, C., Rinaldi, L., Wang, X., Kennedy, S. P., Zucker, J. D., Calame, W., Lamarche, B., Claus, S. P., & Clément, K. (2021). Protein supplementation during an energy-restricted diet induces visceral fat loss and gut microbiota amino acid metabolism activation: a randomized trial. Scientific reports, 11(1), 15620.
- Huang, G., Pencina, K., Li, Z., Apovian, C. M., Travison, T. G., Storer, T. W., Gagliano-Jucá, T., Basaria, S., & Bhasin, S. (2021). Effect of Protein Intake on Visceral Abdominal Fat and Metabolic Biomarkers in Older Men With Functional Limitation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76(6), 1084–1089.
- Cava, E., Yeat, N. C., & Mittendorfer, B. (2017). Preserving Healthy Muscle during Weight Loss. Advances in nutrition (Bethesda, Md.), 8(3), 511–519.
- Xu, Z., Liu, Y., Yan, C., Yang, R., Xu, L., Guo, Z., Yu, A., Cheng, X., Ma, L., Hu, C., Guglielmi, G., & Hind, K. (2021). Measurement of visceral fat and abdominal obesity by single-frequenc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d C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J open, 11(10), e048221.
- Loenneke, J.P., Wilson, J.M., Manninen, A.H. et al. Quality protein intake is inversely related with abdominal fat. Nutr Metab (Lond) 9, 5 (2012).
- Taking aim at belly fat –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 Soluble Fiber Strikes a Blow to Belly Fat – Atrium Health Wake Forest Baptist
- Waist–hip ratio (WHR)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