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菜單怎麼安排,才能真的看到成效?你是不是也曾經照著網路上的菜單練,但不是太累撐不久,就是練一個月沒變化?
其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那份菜單根本不適合你的節奏與目標。
這篇文章會從「什麼是健身菜單」開始,帶你一步步理解:新手怎麼安排訓練頻率、動作要怎麼挑、怎麼分部位,甚至進階者該如何設計自己的訓練策略。
讓你不再亂練,而是真正打造專屬於你的有效健身菜單!

📝 健身菜單是什麼?為什麼每個人都該有一套訓練計畫
健身菜單的定義與用途
身為健身教練,我常看到新手在器材區徘徊,手上拿著手機找影片,今天練這個、明天換那個。看似積極,但實際上這種「想到什麼就練什麼」的方式,不只效率低,還容易受傷。
所謂「健身菜單」,其實就是根據你的訓練目標、身體狀況與時間安排 ,規劃出來的一套「訓練計畫表」。就像飲食需要營養均衡,訓練也需要有結構、有節奏地進行,才能真正達成增肌、減脂、提升體能等目標。
健身菜單不只是把幾個動作排在一起,而是包含了:
- 訓練頻率(每週幾次)
- 訓練部位(全身還是部位拆分)
- 動作選擇與順序
- 組數與休息時間
- 週期性變化與恢復設計
這些要素環環相扣,少了任何一環,都可能讓你事倍功半。
健身新手該先做什麼?四步驟建立訓練基礎
對於剛開始接觸重訓的人,我通常建議從這四個步驟開始建立訓練的基礎:
🔹 Step 1|明確你的健身目標
你是想增肌、減脂,還是改善體態與體力?目標不同,菜單設計邏輯完全不同。
🔹 Step 2|準備適合的裝備與環境
舒適的運動服、適合你體能狀況的訓練場地,能大大提升穩定訓練的意願。
🔹 Step 3|調整生活作息與飲食
睡眠不足或營養不良,都會讓訓練成效大打折扣。訓練之外的時間,其實更關鍵。
🔹 Step 4|不懂就問,必要時找專業教練指導
比起自己亂練幾個月,不如一開始就把方向拉正,少走彎路、效率更高。

🗓️ 一週應該健身幾次?從新手到中階的建議頻率
初學者建議:一週 1~2次,全身性訓練優先
對剛接觸重訓的新手來說,不用一開始就練得很頻繁。我在教學中發現,一週 1~2 次的規律訓練,反而比較容易讓人建立長期習慣,而且不會因為太痠、太累而中斷。
初期的訓練重點,不是追求極限,而是讓身體「習慣動起來」──包含學習正確的動作控制、提升身體穩定性,並觀察自己的恢復速度。
對初學者來說,全身性訓練會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因為:
- 每次訓練都能刺激多個肌群,整體進步更快
- 不用擔心「今天沒練胸,明天又忘記練背」的部位分配問題
- 更適合搭配生活行程,不用卡在每週都要練到好幾天
例如:一週安排「週二、週五」兩天訓練,使用全身動作如深蹲、硬舉、推舉、划船,搭配適度有氧,就是很穩定的開始。
中階者建議:一週3~5次,開始分部位強化弱項
當你訓練超過 3 個月,對動作熟悉,恢復也變快時,就可以進入中階訓練階段。這時候建議頻率可以拉高到一週 3~5 次,並嘗試進行部位拆分,強化特定肌群。
以下是我常給學生的拆分建議:
- 一週三練 → 採「推/拉/腿」三分法
- 一週五練 → 胸/背/腿/肩/手臂各練一天
這樣不僅能讓肌群有足夠恢復,每次訓練也能更集中火力、提升訓練品質。
值得提醒的是,休息日並不是偷懶,而是身體修復與成長的重要階段。肌肉不是練的時候變大的,而是在「修復」時成長的。
▋延伸閱讀:2025 健身房費用全攻略|全台 15 家熱門健身房收費方式總整理

🏋️♀️ 健身新手菜單怎麼排?從零開始的一週訓練範例
健身新手菜單|一週 1 練與 2 練範例表(含動作、組數)
對剛進健身房的新手來說,簡單、可執行、能維持的訓練菜單最重要。
這裡我列出兩種常見的入門安排,無論你是一週只有一天空,還是願意練到兩天,都能照著開始。
🟦 一週 1 練:全身強化入門版
適合時間少、剛起步者
動作名稱 | 組數 x 次數 | 訓練部位 |
深蹲 | 3 組 x 10 次 | 下半身/核心 |
啞鈴推舉 | 3 組 x 10 次 | 肩膀/上肢 |
啞鈴划船 | 3 組 x 10 次 | 背部/手臂 |
伏地挺身(膝蓋版) | 2 組 x 8–12 次 | 胸/核心 |
棒式(Plank) | 2 組 x 30 秒 | 核心穩定 |
🟩 一週 2 練:全身強化+基礎分部位版
適合願意多投入時間、恢復狀況不錯的朋友
📅 Day 1(下肢+核心)
動作名稱 | 組數 x 次數 | 主要訓練部位 |
深蹲 | 3 組 x 10 次 | 大腿、臀部、核心 |
硬舉(徒手/啞鈴) | 3 組 x 10 次 | 臀腿、下背 |
弓箭步 | 3 組 x 8 次(單側) | 大腿、臀部、平衡 |
抬腿仰臥起坐 | 2 組 x 15 次 | 腹部 |
棒式(Plank) | 2 組 x 30 秒 | 核心穩定 |
📅 Day 2(上肢+核心)
動作名稱 | 組數 x 次數 | 主要訓練部位 |
啞鈴臥推/伏地挺身 | 3 組 x 10 次 | 胸部、肩膀、手臂 |
啞鈴划船 | 3 組 x 10 次 | 背部、二頭肌 |
啞鈴肩推 Press | 3 組 x 10 次 | 肩膀、三角肌 |
二頭肌彎舉 | 2 組 x 12 次 | 手臂(前臂、二頭) |
Russian Twist | 2 組 x 20 次(雙邊) | 腹部、核心扭轉 |
這兩套菜單都能幫你在練習動作控制的同時,慢慢建立肌力與耐力基礎。
記得:每組動作之間休息 30~60 秒,過程中以「有點吃力但還撐得住」為原則,千萬不要急著加重或增加組數。
動作推薦|新手必學的四大訓練動作
我在教課時,最常帶新手熟悉的四大動作,都是屬於多關節、能訓練大肌群的經典重訓基礎:
- 深蹲(Squat):訓練下半身,改善腿部力量與穩定性
- 硬舉(Deadlift):訓練下背、臀部、腿後肌,提升整體動作力
- 臥推(Bench Press)或伏地挺身:強化胸部、肩膀與手臂肌力
- 划船(Row):幫助改善駝背,強化背肌與姿勢控制
這些動作不只能訓練到多個部位,也是未來進階訓練的基礎。建議新手花時間打好基礎,學會控制動作品質,而不是急著追求重量。
▋延伸閱讀:2025 健身房費用全攻略|全台 15 家熱門健身房收費方式總整理

💪 中階者一週重訓菜單怎麼設計?三~五日訓練拆分範例
一週重訓菜單三日制範例|推拉腿訓練法介紹
當你已經累積了一段時間的基礎訓練,並具備一定動作穩定性與恢復能力,就可以嘗試進入中階訓練階段,將訓練頻率提高到一週三~五天。
其中最推薦給忙碌上班族的,是經典的 「推、拉、腿」三分法(Push / Pull / Legs),能有效提升訓練效率,也方便安排恢復天數。
Day 1:Push(推)
動作名稱 | 組數 x 次數 | 主要訓練部位 |
啞鈴臥推 | 3 x 10 | 胸部、肩膀、三頭肌 |
啞鈴肩推 Press | 3 x 10 | 肩膀、上肢 |
坐姿推胸機 | 2 x 12 | 胸部 |
側平舉 | 2 x 12 | 側三角肌 |
Day 2:Pull(拉)
動作名稱 | 組數 x 次數 | 主要訓練部位 |
啞鈴划船 | 3 x 10 | 背部、二頭肌 |
引體向上(輔助可) | 3 x 5–8 | 背部、手臂 |
槳機 Row Machine | 2 x 12 | 背部中段 |
二頭肌彎舉 | 2 x 12 | 手臂 |
Day 3:Legs(腿)
動作名稱 | 組數 x 次數 | 主要訓練部位 |
深蹲 | 3 x 10 | 大腿、臀部 |
硬舉(啞鈴) | 3 x 8 | 臀腿、下背 |
腿推 Leg Press | 2 x 12 | 大腿前側 |
小腿抬舉 | 2 x 15 | 小腿 |
一週重訓菜單五日制範例|部位拆分進階訓練邏輯
如果你的恢復速度快、想要更進一步增肌或雕塑體態,就可以嘗試一週五練的部位拆分菜單。
這類菜單強調單一肌群集中訓練,能夠帶來更深層的刺激與肌肥大成效,但同時對動作品質與恢復安排要求更高。
🟩 一週 5 練|進階部位分化訓練菜單範例
星期 | 訓練部位 | 代表動作範例 |
Day 1 | 胸 | 啞鈴臥推、上斜推胸、蝴蝶機夾胸 |
Day 2 | 背 | 引體向上、槓鈴划船、下拉機 |
Day 3 | 腿 | 深蹲、腿推、腿屈伸、小腿抬舉 |
Day 4 | 肩 | 啞鈴肩推、側平舉、前平舉、反向飛鳥 |
Day 5 | 手臂(肱二+三頭) | 二頭肌彎舉、槓鈴彎舉、窄握臥推、臂屈伸 |
▋延伸閱讀:健身房器材怎麼選?新手入門完整使用指南 + 訓練搭配全攻略

🧩 重訓菜單怎麼選動作?分部位訓練 vs 全身訓練怎麼選
主要肌群與訓練邏輯
在設計訓練菜單時,動作挑選是決定效果的核心關鍵。身體的肌群可以大致分為三大類:
分類 | 常見部位 | 解釋與建議安排 |
大肌群 | 胸、背、腿 | 主力訓練日安排,優先訓練 |
中肌群(次要肌群) | 肩膀(特別是三角肌) | 可與胸或背同日練,或獨立成「肩部日」 |
小肌群 | 手臂(肱二、肱三)、核心 | 常安排在最後或與其他動作搭配練習 |
多數專業訓練會以「大肌群優先、小肌群輔助」為原則,安排訓練順序。因為大肌群需要最多能量與專注力,若先練手臂再練腿,往往主力動作還沒開始,人就先累了。
此外,每個部位的休息時間不同,大肌群通常需休息 48–72 小時,小肌群則可較快恢復,這也影響了整體訓練菜單的編排順序。
🧩 為什麼健身菜單要「大肌群優先,小肌群輔助」?
- 能量管理:大肌群訓練需要最多力氣與專注,應該在精神與肌肉都最有力的時候進行。
- 動作安全:小肌群容易疲勞,若先練小肌群再練大肌群,可能導致主力動作穩定不足,增加受傷風險。
- 效率提升:大肌群訓練常包含多關節動作,能一併刺激小肌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麼是大肌群、小肌群?
大肌群(Major Muscle Groups)
大肌群是指面積大、力量輸出高、參與多數日常或運動動作的主力肌肉區塊。訓練這些肌群時,身體消耗的能量最多,也對代謝與體態影響最大。
常見的大肌群包括:
肌群部位 | 代表肌肉名稱 | 主要功能 |
胸部 | 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 推舉、推牆、夾胸 |
背部 | 闊背肌、斜方肌 | 拉、提、穩定肩胛骨 |
腿部 | 股四頭肌、臀大肌、腿後肌群 | 蹲下、站立、走路、跳躍 |
肩膀 | 三角肌(尤其前束與中束) | 手臂抬起、舉高 |
小肌群(Minor Muscle Groups)
小肌群指的是面積相對小、作用範圍較窄的輔助肌肉,常在大動作中協助穩定或產力。
這些肌群在初期訓練中容易疲勞、但增長潛力有限,因此通常排在大肌群之後訓練,避免提前耗盡體力。
常見的小肌群包括:
肌群部位 | 代表肌肉名稱 | 常見訓練動作 |
手臂 | 二頭肌、三頭肌 | 彎舉、臂屈伸、窄握臥推 |
肩膀 | 三角肌後束、小圓肌、岡下肌 | 側平舉、反向飛鳥 |
核心 | 腹直肌、腹斜肌、腰方肌 | 仰臥起坐、Russian Twist、Plank |
多關節 vs 單關節動作:初學者應該怎麼選?
我在帶學生時,會依照訓練階段,區分兩種動作優先順序:
🔸 多關節動作(複合式)
像是深蹲、硬舉、臥推、划船、引體向上,這些動作能同時訓練多組肌群,效率高、也能建立穩定性,是適合新手與增肌階段的核心菜單。
🔸 單關節動作(孤立式)
像是二頭肌彎舉、腿屈伸、肩側平舉等,適合用來補強弱項、強調線條,但不建議當主菜。
對新手來說,最有效的訓練不是花哨的動作,而是對新手來說,最有效的訓練不是花哨的動作,而是簡單、正確執行「大動作」,建立肌力基礎與動作感覺。
分部位 vs 全身訓練怎麼選?看你的時間與目標
✅ 有時間限制、剛起步的人 → 建議採「全身性訓練」,用 2–3 個大動作就能達成基本刺激。
✅ 訓練規律、有明確目標的人 → 可進階到「分部位訓練」,針對弱項強化、提高總訓練量。
✅ 減脂期間 → 結合「大肌群訓練+心肺有氧」最能提升熱量消耗與代謝效率。
記得,動作設計沒有一套標準答案,最適合你的安排,就是能長期持續、並隨著能力進步逐步調整的那一套。
▋延伸閱讀:健身房器材怎麼選?新手入門完整使用指南 + 訓練搭配全攻略

🔧 如何打造個人化訓練菜單?頻率、強度與休息的整合技巧
頻率與強度:RM、PR、組數該怎麼設定?
健身成效好不好,常常不是取決於你練多久,而是你怎麼安排訓練的強度與頻率。
這裡先說明兩個新手常遇到的名詞:
- RM(Repetition Maximum)最大可完成次數:
例如「10RM」代表你做這個動作最多只能做 10 下,做到第 10 下就力竭。
若你做 12 下還覺得輕鬆,那就不是 10RM,是 12RM或更高。
- PR(Personal Record)個人紀錄:
通常指的是你曾經完成過的最大重量或最多次數,可當作你進步與挑戰的標準依據。
身為教練,我會依學生目標,建議下列強度與組數:
訓練目標 | 建議 RM 範圍 | 組數參考 | 備註 |
增肌 | 6–12 RM | 3–5 組 | 控制節奏、專注肌群感受 |
減脂 | 10–15 RM | 3–4 組 | 可結合超級組提升心肺強度 |
增強體能 | 12–20 RM | 2–4 組 | 動作節奏稍快,注意姿勢穩定 |
提升最大力量 | 3–6 RM | 3–6 組 | 建議中高階者練習,需教練指導 |
組間休息怎麼抓?依動作強度與訓練目標調整
不同的動作與訓練目的,休息時間差異很大。新手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休太短」或「滑手機休太久」,導致下一組品質下降或整體效率變低。
以下是常見的休息時間建議:
動作類型 | 目標 | 建議休息時間 |
多關節大動作(深蹲、硬舉) | 增肌或力量 | 60~90 秒(最大力量時可達 2 分鐘) |
中小肌群動作(彎舉、側平舉) | 線條雕塑/減脂 | 30~60 秒 |
心肺循環或超級組 | 減脂/肌耐力 | 15~30 秒 |
打造屬於自己的節奏,才是進步關鍵
市面上再多「爆肝菜單」、「地獄課表」,都不如一套你能穩定練習的訓練菜單來得有效。
我常跟學生說:「與其問要練幾天,不如先問你這週可以穩定做到幾天。」
📌 如果你能固定每週練 2 天,那就從全身訓練開始。
📌 若你能安排 3~4 天,就拆部位、提高強度。
📌 若你每週都在變動,那就做「自由式全身訓練」,每次練不同部位也沒關係,只要你願意動、願意記錄,就是好開始。
▋延伸閱讀:2025 健身房費用全攻略|全台 15 家熱門健身房收費方式總整理

❓ 健身菜單新手常見問題 Q&A
Q1|健身菜單一定要每天練嗎?休息會不會浪費進度?
不需要天天練,對新手來說,過度訓練反而會拖慢進步速度。肌肉成長發生在修復期間,不是在你舉重量的當下。
通常我會建議一週安排2~4天訓練,搭配1~2天完整休息,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恢復。休息不代表偷懶,而是成效的催化劑。
訓練後如果能補充 ALL IN 乳清蛋白 幫助肌肉修復,再加上睡眠充足,進步反而更快更穩。你不是練太少,是休息太少。
Q2|我沒辦法每次都照完整菜單做完,這樣還有用嗎?
當然有用。能練一點是一點,比等有空再練要強得多。
身為教練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一定要完美,但要持續」。有時候你只有 20 分鐘,就做核心+拉伸;今天只想動一下,就做 1~2 組深蹲。
訓練不是考試,不需要達到100分才能進步。搭配 ALL IN 乳清蛋白,讓每一次的訓練都有修復,有累積,就有結果。零分的不是沒做到全部,而是什麼都沒做。
Q3|訓練後一定要喝乳清蛋白嗎?用吃的補可以嗎?
當然可以用食物補,但對忙碌現代人來說,三餐要吃夠蛋白質其實很難。尤其是訓練後的「黃金30分鐘」,食物不一定來得及準備或吸收不夠快。
這時候補充乳清蛋白就很實用,像 ALL IN 乳清蛋白 一包就有 20g 以上高品質蛋白質,口味也很多,喝起來像在喝飲料。
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簡單又穩定的習慣建立工具。
Q4:女生也適合做重訓嗎?會不會練太壯?
這是我最常被女生問的問題。其實女性要練壯非常難,荷爾蒙比例不同,肌肉增長速度慢很多。
重訓反而能讓你雕塑線條、提升代謝、改善駝背、減少腰痠背痛,比純有氧更實用。我有很多女學生練完後都說,穿衣服變好看、精神更穩定。
訓練後補一包 ALL IN 乳清蛋白,幫助肌肉修復與緊實,是打造體態很重要的一步。所以別怕變壯,怕的是錯過真正能讓妳變美的方法。
Q5|組數、次數好複雜,有沒有簡單一點的建議?Q5:組數、次數好複雜,有沒有簡單一點的建議?
我給新手最常用的原則是:「每個動作做 2~3 組,每組 8~12 下,做到有點痠但還撐得住。」這就是訓練強度的起點。
如果你感覺很輕鬆,那可能太少;做完很喘很累,那就太多。推薦搭配 ALL IN 乳清蛋白,讓每一次的訓練都有修復。
記得記錄每次重量與次數,累積幾週後你會發現:進步不是一瞬間,而是每一次堆出來的。這樣的菜單才會對你真正有效。
▋延伸閱讀:乳清蛋白是什麼?功效、種類、喝法與挑選指南 1 篇搞懂

從適合自己的健身菜單開始,打造理想體態
沒有一套健身菜單可以套用在每個人身上,因為每個人的目標、生活節奏與身體條件都不同。我在教學中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最好的健身菜單,是你能長期執行的那一套。」
不論你是一週只練一次的新手,還是想挑戰五天訓練的進階者,真正能帶來改變的,從來不是一時的爆量,而是有計畫、有節奏、能持續的累積。
這篇文章幫你拆解了健身菜單的設計邏輯,從訓練頻率、動作安排到恢復策略,希望能讓你少走彎路。
記得,營養補充也是健身菜單不可忽略的一環,訓練後 30 分鐘內補充足夠蛋白質,才能幫助肌肉修復與生長。像 ALL IN 乳清蛋白 就是許多學員穩定補充的選擇,方便、好吸收、口味選擇多。
創辦人本身是健美國手出身,在監製 ALL IN 的心態就像對比賽成績的自我要求一樣嚴格,堅持以高品質的原料來回饋消費者。不僅追求品質,也注重口味,口味多樣化喝不膩,讓喝乳清成為一種日常享受!
與其追求一套完美的健身菜單,不如開始嘗試一套「適合你現在生活節奏的訓練方式」,身體會用改變回應你的努力!
參考資料
- Kassiano, W., Medeiros, A. I., de Vasconcelos Costa, B. D., Andrade, A. D., Moura Simim, M. A., de Sousa Fortes, L., Cyrino, E. S., & de Oliveira Assumpção, C. (2020). Does rest interval between sets affect resistance training volume, density, and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when adopting the crescent pyramid system in young women?.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60(7), 992–998.
- Matos, F., Ferreira, B., Guedes, J., Saavedra, F., Reis, V. M., & Vilaça-Alves, J. (2021). Effect of Rest Interval Between Sets in the Muscle Function During a Sequence of Strength Training Exercises for the Upper Body.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35(6), 1628–1635.
- Willardson J. M. (2006). A brief review: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ngth of the rest interval between resistance exercise set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4), 978–984.
- Hernandez, D. J., Healy, S., Giacomini, M. L., & Kwon, Y. S. (2021). Effect of Rest Interval Duration on the Volume Completed During a High-Intensity Bench Press Exercis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35(11), 2981–2987.
- Schoenfeld, B. J., Pope, Z. K., Benik, F. M., Hester, G. M., Sellers, J., Nooner, J. L., Schnaiter, J. A., Bond-Williams, K. E., Carter, A. S., Ross, C. L., Just, B. L., Henselmans, M., & Krieger, J. W. (2016). Longer Interset Rest Periods Enhance Muscle Strength and Hypertrophy in Resistance-Trained Men.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30(7), 1805–1812.
- Grgic, J., Mikulic, P., Podnar, H., & Pedisic, Z. (2017). Effects of linear and daily undulating periodized resistance training programs on measures of muscle hypertrop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eerJ, 5, e3695.
- Evans J. W. (2019). Periodized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Enhancing Skeletal Muscle Hypertrophy and Strength: A Mini-Review.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10, 13.
- Schoenfeld, B. J., Grgic, J., & Krieger, J. (2019). How many times per week should a muscle be trained to maximize muscle hypertrop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frequency.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37(11), 1286–1295.
- Currier, B. S., Mcleod, J. C., Banfield, L., Beyene, J., Welton, N. J., D’Souza, A. C., Keogh, J. A. J., Lin, L., Coletta, G., Yang, A., Colenso-Semple, L., Lau, K. J., Verboom, A., & Phillips, S. M. (2023). Resistance training prescription for muscle strength and hypertrophy in healthy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Bayesian network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7(18), 1211–1220.
- de Salles, B. F., Simão, R., Miranda, F., Novaes, J.daS., Lemos, A., & Willardson, J. M. (2009). Rest interval between sets in strength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Auckland, N.Z.), 39(9), 765–777.
▋延伸閱讀:乳清蛋白推薦懶人包|7 大選購準則與 13 款熱門品牌評比總覽
» 更多推薦:
黑豆水怎麼喝?黑豆水功效與禁忌、成分、煮法大全!
團體服訂製LOGO怎麼放?位置、大小、顏色一次搞定 ! 三大要素讓你一次搞懂!